胡平:中国选民不应再冷漠回避


大事件记者黄舒心/本届中国人民代表换届选举中,由于一批评论员、学者、维权人士的宣布参选,让本次竞选显得与众不同,当局担忧这些人士当选后,将挑战当前政治格局的说法也不胫而走。《北京之春》杂志主编胡平在接受《大事件》采访时表示,虽然人民代表的权力有限,但极权统治是“靠着人们的消沉与冷漠才得以维系”,因此胡平希望选民别再冷漠、应站出来支持这些独立参选人,毕竟人民代表的作用不只在职位本身,它还能带动公民权力与意识。


胡平于北京大学取得硕士学位、美国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 1979 年投入民主墙运动, 1980 年参加地方人大代表选举,当选为北京大学海淀区人民代表, 1988  1991 年担任中国民主团结联盟主席,先后于《中国之春》与《北京之春》杂志主持笔政。

80 年代参选空间较大

中国五年一次的区县级人民代表换届开始,与以往个人参选者只是零星散布的情况相比,本届出现许多独立参选人,既有维权律师、评论家、学者,也有农民工,参选人利用微博等互联网平台发表政见,快速传播讯息,吸引许多人关注。

曾于 1980 年当选北京大学海淀区人民代表的胡平对《大事件》回忆, 80 年代的竞选大环境与现在这几年相比有很大的差异。1980 年,根据新的《选举法》,中国各地陆续进行县区级人民代表选举。10 月,北大开始选举海淀区人民代表,除了胡平外,包括技术物理系的王军涛、哲学系的杨利川、经济系的张炜等人都站出来竞选,候选人多达 18 人。

胡平指出,虽然 80 年前后民主墙运动刚遭到镇压,但“六四”之前的选举气候仍比现在好得多,当时 ​​的选民热情尤其高,整个竞选活动在北京大学便持续了一个月之久,学生有朝气,在学校写大字报、张贴及发送宣传材料,也组织大规模的选民见面会、答辩会,同学另成立几家中立组织,进行民意测验、发表评论,竞选空间较大,选举思潮的影响也较大

参选人与选民拥有高度热情外,校方领导也相对较为开明。胡平对《大事件》表示,当时 ​​校方干预或粗暴破坏选举的情况较少见,只是大学之外,仍常出现领导层出来干涉选举的情形,例如上海工人傅申奇宣布竞选后,遭到厂方种种阻挠,尽管他在工人之间拥有威望,但最后并未竞选成功。“不过总体来说,当时 ​​的政治环境还是比现在好得多。

如今,“六四”已过去 22 年,但中国的民主进程并未明显向前。虽然过去几年里,中国的人民代表选举曾出现较为正面的例子,比如北京公盟咨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公盟)共同创始人许志永代表北京邮电大学竞选区人民代表获得成功;湖北潜江姚立法长期以来致力人民代表的选举,也相当关注选举的种种问题,即使遭遇许多挫折,仍越挫越奋,屡挫屡战,最终当选人民代表;但中国政府打压独立参选人的事件仍屡屡传出。

 中国名义上进行基层选举,但实际情况相当恶劣,很多参与竞选的人,才刚刚宣布竞选,就遭到地方的压制,有的甚至被捕入狱、被失踪,有的则在竞选过程中受到官方的干涉。”胡平对《大事件》说。
《北京之春》杂志主编胡平



[欢呼中国茉莉花革命 ChinaJasmineRevolution.blogspot.com 编辑与整理]

推荐文章:

人民力量 公民非暴力抵抗初探 (视频)

收集茉莉花的种子,记录身边发生的事件

克服恐惧,走出勇敢的第一步

《茉莉花个人安全手册》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