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公義的人 都要押上性命

【明報專訊 健吾】聽說中國大陸的同胞,都很愛在iTunes中接受不同名牌大學的講課,而且有自發的網民組織為這些「名牌大學」的知識進行漢化。其中一門「被漢化」的科目,是哈佛大學哲學家Michael J. Sandel教授主講,名為《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這門課的講義有變成書,由台灣雅言出版社出版,譯名《正義:一場思辯之旅》)。 這門課,不是什麼通識科,不需要學生必修,每年也有過千人選修。

雖然課堂命名為「正義」,但是課堂由一個又一個思考練習題組成。如佛羅里達州出現風災,暴風過後,就有商販坐地起價,掀起「物價哄抬」和「反哄抬法」的辯論。當時是8月,冰箱、冷氣全都不能用,所有人都在買冰塊。結果,本來兩美元一袋的冰塊變成10美元。塌樹處處,屋頂上有樹要清理,承包商開價2.3萬美元。平日的小型發電機抬價至2000美元。77歲的老婦帶老伴和有身體障礙的女兒投宿汽車旅館,平日一晚40美元的房間升價至160。這些發災難財的行為,在佛州這個有《反哄抬法》的州份理論上是不容許的。當局接得投訴,有些成案,有一家汽車旅館就被罰退還所有多收的錢,而且要罰款7萬美元。

公義是什麼意思

從中世紀以來,哲學家和神學家都認為商品交易應以「公道價格」(just price)交易,至於什麼叫公道,就得由習俗或商品的內在價值去決定。但同時,經濟學家Thomas Sowell就說,在「自由市場」的概念中,「哄抬物價」是「強烈的情緒用語,經濟學上不具任何意義」。在市場社會,價格應由供求關係而定,根本就沒有「公道價格」這回事。

整門課,不斷的掀出各種各樣的兩難局面,要學生思考在這個世界上,公義這回事是什麼意思。Sandel教授說:「看一個社會是否正義,就要問它如何分配人民所珍視的事物:所得、財富、權力、機會、職位、榮譽。正義社會的分配一定要合乎正道,人人皆得到他應該得的。問題的難處在於,一個人『應得多少』,還有『為什麼是他該得到』。」

4月10日《明報》報道提及,從內地來港12年的城大媒體與傳播系副主任何舟提醒:「香港人不滿大陸人沒公德心,但不要忘記,欠包容的狹窄胸襟,都是沒公德的表現。」公德,公義,應是兩個類似但有點不同的概念。香港人最大的問題,是為什麼一些人「得到」,一些人「得不到」。得到的人,為什麼得到;得不到的人,又做了什麼,令他們得不到。

尋求「改變」 以家人朋友作賭注

看這幾天的新聞,易小姐陳先生艾未未趙連海以至新移民的遭遇……余欲無言。事實上,制度上對易氏和陳氏絕對不利,大家都明白。但如果她要打官司,要爭取公義,有機會輸,而且會賠堂費。要爭取公義嗎?她有玉石俱焚,會失去一切的決心嗎?

艾未未和趙連海。艾氏的故事告訴我們,在中國這個地方要發達,沒有問題的;挑戰到政權核心,就一定不行。但現在是嘲諷政權,都不行了。趙連海一度被帶走了,聽說,連同他太太也被帶走了。孩子獨留家中,有什麼意外,誰會負責?不會有。回來後,把Twitter換了小新的頭像,說「我如再出什麼事也屬於火上澆油了。我還是撤了吧,理解我」、「就當我沒有出現過吧」。

說穿了 原來是怕了香港

他們希望尋求「改變」的時候,預計要付上性命,以及他們的家人朋友的性命作賭注。聽說趙氏退出「救艾行動」,是因為有關當局「不想因為我的介入使事情太擴大化,尤其是在香港。我不想再火上澆油」(《明報》,4月9日)。

話說穿了,原來是怕了香港,但是,香港的社會結構,不會令社會運動開花結果的。香港哪有這麼可怕?香港的社會運動勇夫,我看過一些是「什麼也沒有」而去搞社運的,那些人很值得尊重。有些靠炒樓炒股發達又說自己「資本家可以搞革命」的,大家都知道發生什麼事。香港人要爭取公義,要知道你的對手是誰,要有孑然一身的決心,像司徒華先生,連愛一個人的權利也會有機會失去。沒有這個種(guts),花不會開。當香港有120萬業主的時候,香港是一個沒有公義,只有放任市場的地方,很可以理解。

這是給所有渴望公義的人的溫馨提示,祝易小姐陳先生以後身體健康。如果你們要打公義的戰爭,是一場很漫長的抗戰。

註:

哈佛大學 Justice 課堂的連結,完全免費: http://itunes.apple.com/itunes-u/justice-with-michael-sandel/id379064095


[欢呼中国茉莉花革命 chinajasminerevolution.blogspot.com]

1 条评论:

  1. 在中共国所践踏的这片土地上,正义几乎消亡,在这里,连空气都充满着邪恶。悲哉!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