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姜维平 4/20/2011
如果把温家宝与国务院参事等人的两次座谈,认真地比较一下,我们会发现,不论是内容,还是选择的时机,都恰到好处,耐人寻味,可以肯定的是,他与胡锦涛发生了严重的分歧,而且,他成了少数派,但他并不甘心,他正在履行“风雨无阻,至死方休”的承诺,或许他与赵紫阳一样,将成为下一个主张政改的悲剧性人物,其下场的惨烈和情节视十八大新领导核心的人事组成而定,如果是“习李配”,其结果类似赵紫阳;如果是“习薄配”,他就是又一个刘少奇。但不论如何,中共的谎言机器都可能会使愚民们一片欢呼。
2009年11月13日上午,也就是在中国政府拘捕刘晓波一年之后,法院在12月28日正式起诉他之前,温家宝在中南海向新聘任的国务院参事、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颁发聘书,并同全体参事、馆员座谈。他借题发挥,异乎寻常地指出,请参事、馆员们围绕政府工作发表意见和建议,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表面上看,他是在利用这种座谈会的方式,纪念参事室成立六十周年,实际上,他另有寓意和所指,只要我们仔细品读他此次所谈问题的第一点和第三点就似有所悟。他首先指出,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的关键时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冷静思考我国所处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冷静思考我们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冷静思考我们前进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停滞和倒退都没有出路。此后,温家宝在不同的场合,多次重提政治改革,并在最近的一次会议上明言:没有所谓“中国模式”,这说明,以刘晓波判刑入狱为标志,中南海的主流淹没了他的声音,即赞同普世价值,也就失去了探索“中国模式”的动力。
在那次座谈会上,他接着说,要提倡独立思考、敢讲真话的精神,在建言献策方面应保持相对的独立性,说真话、讲实情,允许发表不同意见和看法,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关键要营造一种包容和宽松的环境,使人们能够独立思考,敢讲真话。领导者应有听取逆耳之言的雅量,能够包容不同意见,择其善者而从之。显然,此前,在刘晓波因言获罪的问题上,中南海高层争议较大,有强硬派和开明派的分歧和博弈,这就是此案久拖不决的深层次原因,但接近年底时,初步达成了妥协与共识,严厉重判,杀一儆百,但温家宝保留了自己的意见,他成了郁闷的少数派,因此,他通过这个座谈会委婉而机智地表达了看法,也求助于党内和社会上各方面人士的呼应。他所说的“上”指得是胡锦涛,“书”指得是政治局的决议。
非常可惜,他是“阳春白雪,和者盖寡”,不仅在党内,僵化而贪婪的保守派抵毁和仇视他,而且,在海外异议人士,学者等知识精英中,也不乏指责和嘲讽他的人,这一点不必多言,我只举一例,即可证明:2010年2月1日,在中共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的一篇报道里,温家宝年前讲话中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之句被强行删除。(可见网络上的截图)如果真的像有些书生所误判的那样是“做秀”,胡锦涛唱“黑脸”,他唱“白脸”,那麽,李长春就不会下令对总理的文字动手动脚。
当然,中东北非等地的茉莉花革命之后,中南海高层进一步向左转,温家宝的言论空间愈加压缩,以致一度失声,他在两会的政府报告中,不得不在政改之前,加上了“在党的领导下”的限定词,其目的是争取大家对报告通过的支持,但这仅仅是权宜之计,他依然坚持“风雨无阻,至死方休”地推进政治改革,首创了建国以来直面接待访民的先例,而4月17日,他针对艾未未失踪事件所委婉地发表的声音,一如去年,意味深长,振聋发聩,值得我们深思。
在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馆馆员座谈时,他故伎重演地说,这次是我担任总理以来第5次听取参事、馆员们的意见。今天有8位同志发言,还有6位同志的书面发言,也都印发给大家了。这些发言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经济社会发展、科技教育以及文化宗教事务。大家的意见都非常重要,值得我们国务院及有关部门认真研究,还是这句话:“知者尽言,国家之利”。
他指出,我仍旧要强调讲真话。讲真话,就要有听真话的条件。我早在给已逝的“老参”吕德润先生写信时引用了“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名言。在上次座谈会上,我又强调“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我今天还想讲,要创造条件让人们讲真话,让参事、馆员讲真话,“贤路当广而不当狭,言路当开而不当塞”。古语说:“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政府的政策要做到清明,符合实际,符合人民的意愿,就必须倾听来自人民的意见,集思广益,这就需要有持久不断的“活水”。
显然,温家宝对党内保守派打压言论自由,动辄抓人,监禁异议人士,相当不满,他的话语中已经非常明显地透露了这种分歧意见,他所说的“还想讲”,就是这个意思。他引用了如此之多的古训不是卖弄学问,而是警示胡锦涛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从新华社的通稿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这次讲的内容与过去,特别是上次,有明显的不同。他说,当前,我们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哪些呢?我以为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坚持科学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努力解决发展的不稳定、不协调、不平衡和不可持续的问题。二是推进社会公平正义,认真解决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和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做到无论任何组织、任何个人,在宪法和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三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改变“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重视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四是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特别要保证司法的独立和公正。五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从制度和体制上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使国家长治久安。
毫无疑问,中南海高层讨论了这五个问题,但意见并不一致,温家宝主张用疏导和怀柔的办法化解矛盾,而以胡锦涛为首的更多的人,认为堵塞和镇压最为有效,他们的共同点都是为了维护国家和党的常治久安,这正是他们还能共事的原因,然而,在现有的一党执政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肯定的是,前进和疏导有利于中国民主转型,而封堵和倒退不利于中国进步,因此,温家宝没有实质上的改变,如同他撰写文章高调纪念胡耀邦一样,他没有放弃政治改革的努力,但非常遗憾的是,他可能成了孤家寡人,这颇为类似当年的胡耀邦和赵紫阳,其原因不仅在于中国国民的皇权思想,狭隘的民族主义,知识分子的软弱和舆论监控造成的信息不对称,而且,还来源于脱贫的国人对物质生活改善的认同和留恋,来源于既得利益集团,对财富的贪婪和社会变革可能引发的整肃的恐惧。
从这个意义上讲,温家宝继承了中国古代先人“大禹治水”的办法,也就是小心翼翼地疏导的策略,而另一股党内保守派却沿用了禹的父亲的办法,虽然,这种与世界潮流逆行的东西,曾给国人带来了灾难,已被《二十五史》所铭记,但统治者的贪欲和短视以及疯狂,使他们失去了理智。
因此,好心的温家宝说,应当重视对历史和国际经验的比较研究。历史是一面镜子,国际经验也是一面镜子。我们在现代化的进程当中,始终要注意经常地照一照这两面镜子,鉴古知今,博采众长。这样,我们前进的步伐会更加扎实、更加有力。大家非常熟悉《贞观政要》里这句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以为这至今仍然是至理名言。
在这里,温家宝明确提醒“以史为鉴”,他也没有回避中东北非茉莉花革命骨牌效应的问题,他进一步指出,现阶段我们前进中遇到的许多问题,一些发达国家也曾经遇到过,比如社会保障问题、住房问题、贫富差距问题、腐败问题、司法公正问题、环境保护问题、权力监督问题,等等。不同的国家解决这些问题往往有不同的方法,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有的至今还在探索。我们要立足国情,对那些成功的经验认真地借鉴和吸收,对那些失败的教训切实地警惕和避免,对尚在探索中的问题加强合作和交流,共同破解难题。还是那句话:只有开放兼容,国家才能富强;只有与古为新,社会才能进步。
我想,依他现有的位置和处境,不可能直言艾未未事件,但上述讲话已经给我们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党外有党,党内有派,社会上的各种观点都会在中南海高层集中地体现出来,当然,目前,从不断抓捕,监禁异议人士,特别是吴邦国视察重庆的信息看,中国正在急速地左转,而国家陷入文革式动乱的可能性增大了,但是,如同清末的袁世凯称帝复辟一样,倒退是没有出路的,或许正如毛泽东暗斗周恩来,邓小平整肃胡耀邦和赵紫阳那样,假如薄熙来的红色风暴席卷全国,温家宝的倒霉和悲剧,可能再次引发中共的裂变,也就给中国政治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问题是,社会精英和人民将如何把握命运?总之,中共重走老路,人民却一定要有新的选择!
我相信,温家宝不会心甘情愿地步赵紫阳的后尘!他应当拿出地震时显露的勇气,和人民坚定地站在一起!唯其如此,温家宝才最后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要有一批心忧天下、勇于担当的人,总要有一批从容淡定、冷静思考的人,总要有一批刚直不阿、敢于直言的人。是啊,艾未未就是一个这样大写的人!但愿温总理能尽快地在时机成熟时,直言心中的块垒!
2011年4月18日于多伦多。
[欢呼中国茉莉花革命 chinajasminerevolution.blogspot.c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