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车事件与微博时代

作者 雅尼克


到目前为止,互联网进入中国已近二十五年了。作为观察和分析中国的一个重要层面,互联网在中国的重要性日益突显。截至今年3月底,中国网民已接近5亿。互联网为中国普通民众提供了巨大的言论和交流空间。


尤其是在本世纪的最初十年,中国互联网体系虽然受到官方的严厉控制,但互联网仍然成功地为中国民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提供了一个空前强大的工具。

互联网创世纪革命

互联网的发展遵循着一个层层递进的路线。在互联网出世之初,人们谈论互联网时多注意到互联网的两大特点。第一是互联网的潜在空间性质。由于这一潜在的特点,现实社会的规则并不完全适应于互联网。

在一个法治社会,潜在意味着法律还不能很好地规范这一世界,于是如何控制互联网对个人隐私的侵犯就成为社会的重要课题。同时,在缺乏法律之光普照的这一潜在空间,言论的边界没有合理规范,责任与义务并无明确规定,自由也无法获得法律的保障。

而在一个非法治国家的政治环境中,互联网既可能为个体之间恶意中伤提供场地而不承担法律责任,也可能成为暴政镇压民意的借口。

第二则是互联网所开启的资讯普及的创世纪革命。从中国的角度,网络出现之后,中国官方虽然在言论管制、封锁网络方面不遗余力,但官方在民间追求网络自由与压制媒体、封锁网站的拉锯战中却丢盔卸甲、伤亡惨重。互联网之前,传统三大媒体——报纸、电台、电视——被官方紧紧控制,普通民众少有机会利用媒体发表见解。

互联网的问世尤其是各种论坛网站的建立和推广以及博客的出现,使众多的网民获得了表达的机会,使非正统的思想获得了表达空间,使不依赖官媒的公民记者得以诞生,使信息来源获得空前扩大。网络打破了官方垄断,成为民众获取信息、自我启蒙的有效方式。

民主参与的有效途径

自今年阿拉伯世界茉莉花革命以来,网络系统继续显示其冲破官方信息封锁的巨大威力。

更为重要的是,网络在促进信息传播,冲击专制黑幕之外,日益显示出其强大的政治动员威力。尤其是脸书、推特、微博一类社交网站问世之后,网络日益脱离所谓潜在世界的定性,同人们的日常生活,包括经济、文化、政治生活密不可分。

仅仅从政治层面,互联网不仅为没有言论自由的中国公民提供了讨论公共话题的空间,也使没有结社集会自由的公民得以汇聚、形成网络,对国家社会的大事发表评论和建议。社交网站的聚集民气,检测民众心声的功用推动中国由一个独裁专制、信息封闭的社会开始转向信息多元的开放性社会。

无论是对于中国国内还是相对于国际社会,微博世界的多元信息极大地增加了中国社会的透明度。中国的民意走向、中国民众对世界与中国的判断,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等重大问题已不可能再以官方信息作为唯一依据。

通过互联网的社交功能,中国民众不仅找到了绕过官方宣传体系,直接沟通的渠道,也获得了参与政治的有效途径。有了微博,发声就是参与,质疑就是抗争。

官方对于通过以微博为主要传送渠道的信息的封锁,不仅是对言论自由的封杀,也是对民众参政的封杀,是对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封杀。而每一次封杀加剧的后果也必然是唤醒更多的朦胧的民众,激发更强的政治参与意识。

官媒与微博结盟

最近的例子自然是723日温州的动车事件。动车事件如果发生于前互联网时代,官媒也许会有所报道,但却不会出现任何质疑、问责的声音。匪夷所思的活埋车体自然也无必要。

民众对真相的追问,对先通车还是先救人的质疑就更无可能提出。值得提出的是,在动车事件上,被党国牢牢控制的中国传统媒体面对人性与公义,竟然能够不顾风险,坚持报道真相,言词批评制度腐败。

也许,在这一事件上,官媒与微博的短暂结盟而透漏出的一个最为强烈的信息即是:专制与腐败的结盟已然达致谷底。


[欢呼中国茉莉花革命 ChinaJasmineRevolution.blogspot.com 编辑与整理]

推荐文章:

人民力量 公民非暴力抵抗初探 (视频)

收集茉莉花的种子,记录身边发生的事件

克服恐惧,走出勇敢的第一步

《茉莉花个人安全手册》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