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付社會運動中國統治者經驗老到”

发布: 2011-3-24  | 发布者: 文子 |
大事件記者王凱/“這件事誰認真誰失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王軍濤在評析“中國茉莉花行動”時對《大事件》說,活動參與者原本就沒有推翻中國政權的目的,只是想捉弄政府一下。“所以這件事讓統治者很難辦,因為一旦去鎮壓,參與者就心生反感,結果可能造成更大的反彈,或更有興趣跟你玩下去。”


中國統治者經驗老到

中國茉莉花行動”初期以輕鬆、和平的方式進行,網路公告以“致微笑革命的偉大參與者”為題,要求網民“為自己的未來去做點事情”,每周日在各大中小城市的廣場散步、微笑、聊天,將之當成“熱身運動”, 等待和選擇個適當的日子大規模集會。

王軍濤表示,“中國茉莉花行動”與突尼西亞、埃及革命不同之處,就是參與的年輕人選擇散佈和平的方式,但後者的民眾一開始就進行了鄧小平所謂的“打砸搶”。

王軍濤指出,目前連天津的武警都往北京調,說北京可能要出事。“尷尬的是,因為佈了重兵,這些力量就要活動,如果這些力量不活動,就好像佈了重兵在鎮壓一個沒有的事。”

我接過一個北京青年的信,這位年輕人頭兩週的活動都去了,他說現場並不像外面所說的,參與的只有幾個人,實際上許多的圍觀者就是去參與行動的。茉莉花號召的就是散步和微笑,但中國當局卻弄這麼大的動作出來。”

王軍濤說,如果微笑、散步都能引發革命,那就代表革命該發生了。“22年前,戒嚴部隊在北京的時候,你微笑他不會拿你怎麼樣,現在怎麼微笑、散步要抓人了?好像比22年前還退步了。”

而比起其他地方性的示威,“中國茉莉花行動”顯得理性許多,但群體性事件的增加,也彰顯出老百姓的不滿隨時慧眼變成騷亂事件。根據2005年發表的《社會藍皮書》,中國從1993年到2007年間,群體性事件已由1萬起增加到8萬起,之後中國政府不再發布有關數字,但一項調查顯示,中國近年每年發生10萬起以上的群体性事件,2010年平均每5日就發生一起。

突尼西亞發生的事,其實在中國從瓮安事件後就已經不斷上演。”王軍濤說,每5日一起的群體性事件,規模大約等同一開始引發突尼西亞和埃及革命的事件,但這些群體性事件未演變成革命的原因,不是中國老百姓不想行動,而是中國統治者在處理這類事情上已經相當有經驗。

突尼西亞和埃及的軍隊、警察,其實比較猶豫不決,使得運動在很短時間內發展到一定程度的規模,到最後沒有辦法再壓制。其實老百姓上了街都不會撤回來,要不就統治者改革,要不就統治者下台,89年代末、90年代初的蘇東社會主義陣營民主化也是如此。但中國與蘇東國家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中國選擇殘酷鎮壓,蘇東統治者則寧願下台也不開槍。”王軍濤說。

同樣地,王軍濤認為,突尼西亞和埃及的革命能成功,很大原因是統治者不如中國那樣嚴酷與經驗老到。“中國政府抓了那麼多人原因何在?我相信他們完全知道這些人和‘茉莉花行動’沒有關係,‘茉莉花行動’的倡導者也明確說,希望有影響力的人和維權人士初期都不要參加,一是減少代價,二是增加參與群眾的安全。”

王軍濤分析,中國當局拘補維權人士有兩個意圖,第一,這些人在推特、臉書上的跟隨者相當多,逮捕後能減少事件與情緒的傳播速度,第二,將這些人抓起來當人質,如果民間持續行動,官方將持續抓人,一來可製造恐怖心裡,二來能夠撕裂民間運動,讓行動者受到譴責。

就如同1989年鄧小平開槍後,人們反過來指責學生領袖,批評他們的運動導致別人付出生命代價。從這點看出,中國的統治者更有經驗也更嚴厲。”王軍濤說。
圖為台灣人士聲援大陸茉莉花行動。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