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行健:革命与革命的中国问题

“世界各国民主革命的历史证明,没有为了民主的政治革命就不会有社会和文化意义上的民主。你也许可以例举出很多政治革命以后依然不民主的例子,但你一定例举不出一个不经政治革命而实现民主的例子。这就是说,没有政治革命所带来的制度转型,民主就无从实现,而没有社会革命和文化革命,则民主的目标就无法完全达到。”

(一)
“革命”一词,出自《周易》:“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本意指纪元前商王汤讨伐夏桀和周武王讨伐商纣,实施变革更替朝代以应大命,顺民意。
晚清时期,1902年,主张保皇立宪的康有为写了一篇《答南北美洲诸华侨论中国只可行立选不可行革命书》;第二年,章太炎回敬以《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这是当时,是影响非常大的一场争论。由此,“革命”一词的现代用法正式进入中国。
由于“革命”的这个词语它原有的含义就包含着正义,所以晚清政府对孙中山等人的革命会党只说“乱党”,“贼党”,“叛党”,而绝不愿使用“革命党”这样的概念。但孙中山和国民党的革命色彩是明确的、自我主张的、而且是成功了的,因此到了蒋介石时代革命都没有落幕,国共两党都举起类似的革命旗帜大打出手、争相“革命”,直至共产党占据中国大陆、国民党败退台湾后,“革命”在海峡两岸都没有告一段落。
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体系中,革命当然是一个有更多制高点的概念,谁是革命的、更革命的,谁就可能是正确的、更正确的,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不断革命”和“继续革命”理论必然成为马列主义革命理论的一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提出“不停顿的革命”的设想,这主要是在泛义上而言的;
列宁曾提出“不断革命论”,这主要是在世界范围内而言的,当时俄国共产党上台,希望世界上其他国家也陆续发生类似“十月革命”的革命,以达到共产主义的目标;毛泽东则提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意思是说共产党上台后还可以一次次地对国家政权、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进行革命性地冲击和改造,然后还进行了“文化大革命”的尝试。
当今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承认“文化大革命”是一场革命,他们将此十年浩劫定性为一场动乱。事实上,“文化大革命”确实是一场革命。从狭义上讲,“文化大革命”以群众暴力和群众运动的形式颠覆了当时合法的中央国家政权,囚禁了当时合法的国家主席,并且在地方上取消了各地合法政府,以“革命委员会”取而代之。从广义上讲,“文化大革命”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和社会结构,比如说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从“抛头颅、洒热血”的角度讲,叶剑英说“文化大革命”害死两千多万人,人类历史上恐怕也没有其他的“革命”能够与之比肩。
不容置疑的是,在1949年后的中国大陆,“革命”的词义变得越来越宽泛和具有压迫性。毛泽东曾说:“看到革命两字就高兴。”在那个时代,“革命”一词,真可以用“一切”来形容,政府是革命委员会,领袖是革命领袖,群众是革命群众,年轻人是革命小将,等等,不一而足;而“不革命”,是落后分子的标签,“反革命”更是一种罪名,是一种因为反对“革命”就可能遭到枪毙的罪名。这种状况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才稍稍有所好转,但好转的是“量”,而非“质”,对“反革命”的镇压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只是邓小平的智慧摆脱了“扩大化”的困境而已。
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订前,反革命属于刑法规定的罪名之一,然后因为这一罪名妨碍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所以在刑法中取消了该罪名,并代之以“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颠覆国家政权罪”、“危害国家安全罪”等。将反革命罪名从《刑法》中取消,用别的罪名取而代之,这当然是一个值得称道的进步,但从政治和政治反对的角度讲,换了汤并没有换药。只是——药比以前少了些许,煨药的火也没以前那么猛了。
到了1995年,香港出版了李泽厚和刘再复合著的《告别革命》,提出“革命”是激进主义和情绪化的,“二十一世纪不需要革命”。此后,告别革命论成为时髦,谁要能说几句告别革命的理由,谁就能被人另眼相看。但是告别革命论也一直遭到种种批判,邓小平的秘书李慎之,针对告别革命,就说过截然相反的的话,还有一些毛左人士也提出要在中国继续搞“文化大革命”才能解决中国当前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告别革命论主要是一个中国式的话题,但这个话题并没有阻止革命的发生,世界各地的颜色革命、天鹅绒革命、茉莉花革命等等,革命的名堂似乎从来就没中止过。
到了2011年,北非中东等地发生的“茉莉花革命”,有不少国家已经以这种方式实现了政权的更迭,在这样一种国际背景下,关于革命的话题又回到了中国。一位非常优秀的年轻人韩寒写文章表达了对革命的拒绝,这在中国舆论界引起轩然大波,然后著名企业家柳传志发文号召民营企业家要远离革命,当然还有其他一些人在争论也表达了对革命的担心。
但是,韩寒、柳传志等人始料不及的是,他们的言论遭到了公众的强烈炮轰。《南都周刊》甚至发文评论说“韩寒似乎准备好了,他要与众人为敌。”这一段时间,革命的话题喧嚣尘上,争论的双方大有站队的态势。一百多年前保皇立宪的康有为与革命派发生的争论,现在似乎又被人复制出来了。
(二)
革命与不革命的讨论,预示了维稳制度的失败,这是一个积极的意义。从另一方面说,和一百多年前相比,当前发生的这场关于革命的争论显得很无聊,因为一百多年前争论的双方是改良派和革命派。
那时的改良派在改良,革命派在革命。看看现在,主张改良的人士根本不是践行改良的改良派,主张革命的人士也不是践行革命的革命派,他们都在纸上谈兵,似乎是在做高明的战略预演,这就使话题略显浮躁。我认为下列问题值得争论双方认真思考:
第一,改良究竟还有没有可能?一般说来,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均,两极分化的加剧,人民生活的急剧恶化乃至极度贫困化,就会引起各阶层的矛盾、冲突和对抗,必然引起政治危机、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进而引起革命。
革命的话题之所以在一百多年后的中国重新登上舆论的舞台,这反映了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些问题已经找不到自上而下的改良方案,但这些问题又非要解决不可。在任何时代,改良都是容易被人接受的变革方式,但前提是改良必须存在。如果反对革命,你必须证明改良是存在的,也是可行的;如果支持革命,你必须证明改良是不存在的,也是没有出路的。
第二,革命的成本一定是最高的吗?当改良没有希望的时候,社会矛盾积累再积累,总有爆发的时刻,在这个时刻,革命往往是一种成本更低的社会矛盾解决方式。
社会利益的最大化,这就是革命的正义性来源。连马克思主义都认为,革命是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同时又是解决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的主要途径和手段。试想一下,如果利比亚不发生革命,那么利比亚就还要继续遭受卡扎菲独裁的蹂躏,那么利比亚和利比亚人民就要付出更多的代价。
第三,有必要一味地恐惧革命吗?就政治革命而言,历史上最血腥的革命无非就是发生在世界各国的“共产革命”和“文化大革命”而已,相比之下,辛亥革命与其说是一场暴力革命,倒不如说是一场和平的政权更迭。
中国某些人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民主革命,却对民主革命有莫名其妙的恐惧,其原因就是受到了专制文化的荼毒。在他们那里,革命和毛泽东宣扬的一样恐怖,因为“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其实,相对于其他各种改朝换代的革命,民主革命大多是阵痛一时,代价并不大。有些国家的民主革命,因为全社会能够很快打成共识,所以迅速地实现社会和解,其转型成本非常之小。比如苏联和东欧的转型革命,其代价都不大,其血腥味远比共产国家一场政治运动要少很多;再比如这一轮茉莉花革命,突尼斯和埃及的血腥味也不多,只有利比亚的转型成本就相对较高。
第三,革命的目的是政权更迭还是社会改造?革命有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和文化革命之分,政治革命的目的是实现政权的更迭,往往带有一定的血腥气味,社会革命和文化革命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的变化,就不一定是血腥的。
根据几千年的文明史可以清晰看出,政治革命未必能带来社会革命和文化革命,专制制度在改朝换代之后往往还是专制制度。但是,民主革命的历史也已经证明,没有为了民主的政治革命就不会有社会和文化意义上的民主。
你也许可以例举出很多政治革命以后依然不民主的例子,但你一定例举不出一个不经政治革命而实现民主的例子。这就是说,没有政治革命所带来的制度转型,民主就无从实现,而没有社会革命和文化革命,则民主的目标就无法完全达到。
第四,革命一定是暴烈的厮杀吗?近现代以来,革命的名堂有武装革命、暴力革命、静悄悄的革命、颜色革命、天鹅绒革命、茉莉花革命,等等,民主革命大部分都是通过非暴力的方式实现的;当然,非暴力革命的过程往往因为统治者的残暴而伴随着一定的剧烈性,甚至会有很多流血事件。
因为民主革命不仅仅是一种权力转移,而是一种实现正义和秩序的行为,所以相对于改朝换代的革命,大多数民主革命都是通过相对和平、相对文明的方式实现的,利比亚人民推翻卡扎菲政权的方式则是一个武装革命的当代特例。卡扎菲政权的下场只能说明一个道理:在当今的文明世界中,专制政权如果一味地拒绝革命,那么革命将以更暴烈的方式发生。
第五,民主革命和社会和解是矛盾的吗?民主革命的目标是为了建立一种新的制度,从而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这就与一般意义上改朝换代的革命并不相同,它所带来的社会后果不是换一群人进行专制统治,不会对另一群人的制度性镇压,所以民主革命最终要经过转型正义实现社会和解。
民主革命后当然要对一些违背法律的事情进行清理,但通常也会局限在政治对话与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包括苏联东欧转型和当前的北非中东在内,近现代以来所发生的民主革命,大多都没有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迫害和镇压,这也是它与共产革命不同的地方。
遥想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和被革命者实现了伟大的和解,革命者给了清室很多优抚政策,满清皇室则体面地退位,孙中山甚至著文赞扬裕隆皇太后是“女中尧舜”。所以说,辛亥革命是一场成本相对较低的革命,也是一个相对完美的社会和解范本,至于后来又发生了很多变故,那是另一回事了。
在中东和北非,第四波民主化浪潮已经汹涌,促发人们的很多思考。以上五条,其实有明显的倾向性,目的就是为了消解革命恐惧症。下面罗列一些关于革命的名言,供大家思考和讨论。
永远都不能把一场大革命归咎于人民大众,它的责任只能由政府承担。——【歌德】
革命并不关乎琐碎小事,但却是由小事引发。——【亚里士多德】
上个世纪的激进派就是下个世纪的保守派。——【马克吐温】
邪恶的法律是一种最坏的暴政。——【柏克】
革命是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盛大节日。——【列宁】
正义比和平更珍贵。——【威尔逊】
受法律压榨的人民,除了夺取权力外,别无他路可走。——【柏克】
成功的反抗被称为革命,失败的反抗则被叫做叛乱。——【普里斯特利】
革命产生于心脏,改革来自于头脑。——【费尔巴哈】
革命是不能制造的,它们会自己出现,革命的发生如同橡树的生长一样自然,它来自于过去,它的根基深植于以往的岁月之中。——【菲利普斯】
革命通常是不能任意制造的。如果能够事先以理性的方式描绘出革命的道路,那么同样也就能够完全避免革命。革命是无法以理性方法重建阶级社会的结果。——【托洛茨基】
在革命时期,千百万人民一星期内学到的东西,比他们平常在一年糊涂的生活中所学到的还多。——【列宁《革命的教训》】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马克思】
阻止和平革命的人将使暴力革命变得不可避免。——肯尼迪
正义的战争胜过非正义的和平。——【贝玑《人的权利》】
战争在必要时是正义的,在除了依靠武器而别无希望时,武器就是神圣的。——【马基雅维利】
对一个弱小民族来说,仅仅表明自己要求是正义的是不够的。 ——【梅厄夫人】
单单有勇敢精神不能对付步枪和机关枪。没有精神的步枪和机关枪没有多大价值。但没有武器的精神,早晚会同躯体一起被粉碎。 ——【梅厄夫人】
【民主中国】

“世界各国民主革命的历史证明,没有为了民主的政治革命就不会有社会和文化意义上的民主。你也许可以例举出很多政治革命以后依然不民主的例子,但你一定例举不出一个不经政治革命而实现民主的例子。这就是说,没有政治革命所带来的制度转型,民主就无从实现,而没有社会革命和文化革命,则民主的目标就无法完全达到。”
(一)
“革命”一词,出自《周易》:“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本意指纪元前商王汤讨伐夏桀和周武王讨伐商纣,实施变革更替朝代以应大命,顺民意。
晚清时期,1902年,主张保皇立宪的康有为写了一篇《答南北美洲诸华侨论中国只可行立选不可行革命书》;第二年,章太炎回敬以《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这是当时,是影响非常大的一场争论。由此,“革命”一词的现代用法正式进入中国。
由于“革命”的这个词语它原有的含义就包含着正义,所以晚清政府对孙中山等人的革命会党只说“乱党”,“贼党”,“叛党”,而绝不愿使用“革命党”这样的概念。但孙中山和国民党的革命色彩是明确的、自我主张的、而且是成功了的,因此到了蒋介石时代革命都没有落幕,国共两党都举起类似的革命旗帜大打出手、争相“革命”,直至共产党占据中国大陆、国民党败退台湾后,“革命”在海峡两岸都没有告一段落。
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体系中,革命当然是一个有更多制高点的概念,谁是革命的、更革命的,谁就可能是正确的、更正确的,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不断革命”和“继续革命”理论必然成为马列主义革命理论的一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提出“不停顿的革命”的设想,这主要是在泛义上而言的;
列宁曾提出“不断革命论”,这主要是在世界范围内而言的,当时俄国共产党上台,希望世界上其他国家也陆续发生类似“十月革命”的革命,以达到共产主义的目标;毛泽东则提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意思是说共产党上台后还可以一次次地对国家政权、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进行革命性地冲击和改造,然后还进行了“文化大革命”的尝试。
当今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承认“文化大革命”是一场革命,他们将此十年浩劫定性为一场动乱。事实上,“文化大革命”确实是一场革命。从狭义上讲,“文化大革命”以群众暴力和群众运动的形式颠覆了当时合法的中央国家政权,囚禁了当时合法的国家主席,并且在地方上取消了各地合法政府,以“革命委员会”取而代之。从广义上讲,“文化大革命”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和社会结构,比如说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从“抛头颅、洒热血”的角度讲,叶剑英说“文化大革命”害死两千多万人,人类历史上恐怕也没有其他的“革命”能够与之比肩。
不容置疑的是,在1949年后的中国大陆,“革命”的词义变得越来越宽泛和具有压迫性。毛泽东曾说:“看到革命两字就高兴。”在那个时代,“革命”一词,真可以用“一切”来形容,政府是革命委员会,领袖是革命领袖,群众是革命群众,年轻人是革命小将,等等,不一而足;而“不革命”,是落后分子的标签,“反革命”更是一种罪名,是一种因为反对“革命”就可能遭到枪毙的罪名。这种状况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才稍稍有所好转,但好转的是“量”,而非“质”,对“反革命”的镇压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只是邓小平的智慧摆脱了“扩大化”的困境而已。
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订前,反革命属于刑法规定的罪名之一,然后因为这一罪名妨碍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所以在刑法中取消了该罪名,并代之以“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颠覆国家政权罪”、“危害国家安全罪”等。将反革命罪名从《刑法》中取消,用别的罪名取而代之,这当然是一个值得称道的进步,但从政治和政治反对的角度讲,换了汤并没有换药。只是——药比以前少了些许,煨药的火也没以前那么猛了。
到了1995年,香港出版了李泽厚和刘再复合著的《告别革命》,提出“革命”是激进主义和情绪化的,“二十一世纪不需要革命”。此后,告别革命论成为时髦,谁要能说几句告别革命的理由,谁就能被人另眼相看。但是告别革命论也一直遭到种种批判,邓小平的秘书李慎之,针对告别革命,就说过截然相反的的话,还有一些毛左人士也提出要在中国继续搞“文化大革命”才能解决中国当前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告别革命论主要是一个中国式的话题,但这个话题并没有阻止革命的发生,世界各地的颜色革命、天鹅绒革命、茉莉花革命等等,革命的名堂似乎从来就没中止过。
到了2011年,北非中东等地发生的“茉莉花革命”,有不少国家已经以这种方式实现了政权的更迭,在这样一种国际背景下,关于革命的话题又回到了中国。一位非常优秀的年轻人韩寒写文章表达了对革命的拒绝,这在中国舆论界引起轩然大波,然后著名企业家柳传志发文号召民营企业家要远离革命,当然还有其他一些人在争论也表达了对革命的担心。
但是,韩寒、柳传志等人始料不及的是,他们的言论遭到了公众的强烈炮轰。《南都周刊》甚至发文评论说“韩寒似乎准备好了,他要与众人为敌。”这一段时间,革命的话题喧嚣尘上,争论的双方大有站队的态势。一百多年前保皇立宪的康有为与革命派发生的争论,现在似乎又被人复制出来了。
(二)
革命与不革命的讨论,预示了维稳制度的失败,这是一个积极的意义。从另一方面说,和一百多年前相比,当前发生的这场关于革命的争论显得很无聊,因为一百多年前争论的双方是改良派和革命派。
那时的改良派在改良,革命派在革命。看看现在,主张改良的人士根本不是践行改良的改良派,主张革命的人士也不是践行革命的革命派,他们都在纸上谈兵,似乎是在做高明的战略预演,这就使话题略显浮躁。我认为下列问题值得争论双方认真思考:
第一,改良究竟还有没有可能?一般说来,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均,两极分化的加剧,人民生活的急剧恶化乃至极度贫困化,就会引起各阶层的矛盾、冲突和对抗,必然引起政治危机、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进而引起革命。
革命的话题之所以在一百多年后的中国重新登上舆论的舞台,这反映了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些问题已经找不到自上而下的改良方案,但这些问题又非要解决不可。在任何时代,改良都是容易被人接受的变革方式,但前提是改良必须存在。如果反对革命,你必须证明改良是存在的,也是可行的;如果支持革命,你必须证明改良是不存在的,也是没有出路的。
第二,革命的成本一定是最高的吗?当改良没有希望的时候,社会矛盾积累再积累,总有爆发的时刻,在这个时刻,革命往往是一种成本更低的社会矛盾解决方式。
社会利益的最大化,这就是革命的正义性来源。连马克思主义都认为,革命是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同时又是解决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的主要途径和手段。试想一下,如果利比亚不发生革命,那么利比亚就还要继续遭受卡扎菲独裁的蹂躏,那么利比亚和利比亚人民就要付出更多的代价。
第三,有必要一味地恐惧革命吗?就政治革命而言,历史上最血腥的革命无非就是发生在世界各国的“共产革命”和“文化大革命”而已,相比之下,辛亥革命与其说是一场暴力革命,倒不如说是一场和平的政权更迭。
中国某些人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民主革命,却对民主革命有莫名其妙的恐惧,其原因就是受到了专制文化的荼毒。在他们那里,革命和毛泽东宣扬的一样恐怖,因为“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其实,相对于其他各种改朝换代的革命,民主革命大多是阵痛一时,代价并不大。有些国家的民主革命,因为全社会能够很快打成共识,所以迅速地实现社会和解,其转型成本非常之小。比如苏联和东欧的转型革命,其代价都不大,其血腥味远比共产国家一场政治运动要少很多;再比如这一轮茉莉花革命,突尼斯和埃及的血腥味也不多,只有利比亚的转型成本就相对较高。
第三,革命的目的是政权更迭还是社会改造?革命有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和文化革命之分,政治革命的目的是实现政权的更迭,往往带有一定的血腥气味,社会革命和文化革命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的变化,就不一定是血腥的。
根据几千年的文明史可以清晰看出,政治革命未必能带来社会革命和文化革命,专制制度在改朝换代之后往往还是专制制度。但是,民主革命的历史也已经证明,没有为了民主的政治革命就不会有社会和文化意义上的民主。
你也许可以例举出很多政治革命以后依然不民主的例子,但你一定例举不出一个不经政治革命而实现民主的例子。这就是说,没有政治革命所带来的制度转型,民主就无从实现,而没有社会革命和文化革命,则民主的目标就无法完全达到。
第四,革命一定是暴烈的厮杀吗?近现代以来,革命的名堂有武装革命、暴力革命、静悄悄的革命、颜色革命、天鹅绒革命、茉莉花革命,等等,民主革命大部分都是通过非暴力的方式实现的;当然,非暴力革命的过程往往因为统治者的残暴而伴随着一定的剧烈性,甚至会有很多流血事件。
因为民主革命不仅仅是一种权力转移,而是一种实现正义和秩序的行为,所以相对于改朝换代的革命,大多数民主革命都是通过相对和平、相对文明的方式实现的,利比亚人民推翻卡扎菲政权的方式则是一个武装革命的当代特例。卡扎菲政权的下场只能说明一个道理:在当今的文明世界中,专制政权如果一味地拒绝革命,那么革命将以更暴烈的方式发生。
第五,民主革命和社会和解是矛盾的吗?民主革命的目标是为了建立一种新的制度,从而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这就与一般意义上改朝换代的革命并不相同,它所带来的社会后果不是换一群人进行专制统治,不会对另一群人的制度性镇压,所以民主革命最终要经过转型正义实现社会和解。
民主革命后当然要对一些违背法律的事情进行清理,但通常也会局限在政治对话与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包括苏联东欧转型和当前的北非中东在内,近现代以来所发生的民主革命,大多都没有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迫害和镇压,这也是它与共产革命不同的地方。
遥想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和被革命者实现了伟大的和解,革命者给了清室很多优抚政策,满清皇室则体面地退位,孙中山甚至著文赞扬裕隆皇太后是“女中尧舜”。所以说,辛亥革命是一场成本相对较低的革命,也是一个相对完美的社会和解范本,至于后来又发生了很多变故,那是另一回事了。
在中东和北非,第四波民主化浪潮已经汹涌,促发人们的很多思考。以上五条,其实有明显的倾向性,目的就是为了消解革命恐惧症。下面罗列一些关于革命的名言,供大家思考和讨论。
永远都不能把一场大革命归咎于人民大众,它的责任只能由政府承担。——【歌德】
革命并不关乎琐碎小事,但却是由小事引发。——【亚里士多德】
上个世纪的激进派就是下个世纪的保守派。——【马克吐温】
邪恶的法律是一种最坏的暴政。——【柏克】
革命是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盛大节日。——【列宁】
正义比和平更珍贵。——【威尔逊】
受法律压榨的人民,除了夺取权力外,别无他路可走。——【柏克】
成功的反抗被称为革命,失败的反抗则被叫做叛乱。——【普里斯特利】
革命产生于心脏,改革来自于头脑。——【费尔巴哈】
革命是不能制造的,它们会自己出现,革命的发生如同橡树的生长一样自然,它来自于过去,它的根基深植于以往的岁月之中。——【菲利普斯】
革命通常是不能任意制造的。如果能够事先以理性的方式描绘出革命的道路,那么同样也就能够完全避免革命。革命是无法以理性方法重建阶级社会的结果。——【托洛茨基】
在革命时期,千百万人民一星期内学到的东西,比他们平常在一年糊涂的生活中所学到的还多。——【列宁《革命的教训》】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马克思】
阻止和平革命的人将使暴力革命变得不可避免。——肯尼迪
正义的战争胜过非正义的和平。——【贝玑《人的权利》】
战争在必要时是正义的,在除了依靠武器而别无希望时,武器就是神圣的。——【马基雅维利】
对一个弱小民族来说,仅仅表明自己要求是正义的是不够的。 ——【梅厄夫人】
单单有勇敢精神不能对付步枪和机关枪。没有精神的步枪和机关枪没有多大价值。但没有武器的精神,早晚会同躯体一起被粉碎。 ——【梅厄夫人】
【民主中国】



[欢呼中国茉莉花革命 ChinaJasmineRevolution.blogspot.com 编辑与整理]

推荐文章:

最新推荐文章列表

人民力量 公民非暴力抵抗初探 (视频)

收集茉莉花的种子,记录身边发生的事件

克服恐惧,走出勇敢的第一步

《茉莉花个人安全手册》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