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革命的连接链 /武振荣

2011年5月13日  武振荣

从本年2月 20 日开始刮起的中国茉莉花革命之风,已经过去了12周。就目前的状况看,它虽然没有“成”了“气候”,看不出一定要胜利的前景,可是呢?我个人对它的前景之展望却不悲观。我以为,中国的茉莉花革命之成功可能牵扯到世界政治版图的根本改变,所以,期待这样的革命像在突尼斯和埃及那样于极短时间内就立见成效,未免失之天真。因此,在那些从内心讨厌茉莉花革命,以为茉莉花革命“已经彻底歇菜”之人在发出嘲笑的声音之时,我却要指出它的意义。

如果我同意陈礼铭先生的看法,认为茉莉花革命“渐入佳境”(见《独立评论》陈礼铭 渐入佳境的中国茉莉花革命 2011-4-22),那么,我对“佳境”的分析和认识却有着自己的见解。我以为茉莉花革命在突尼斯、埃及革命之后,吹进中国,是一阵地地道道的“风”,而不是外国的事物再一次被人为的“移植”到中国来。因此,茉莉花革命“渐入”之“佳境”里的事物有可能是指它把中国社会的某些关联不大的事物或缺乏明显联系的东西给关联起来了,用网络的话说,它起了“连接链”的作用。就此,人们可能要问:“它把什么东西连接起来了呢?”我的回答是:“它把22年前的六•四和100年前的辛亥革命——这两样东西给连接起来了,使之成为一体。”

实事的确如此,在2011年,“茉莉花”一词已经成功地把中国革命“一以贯之”:辛亥革命、六•四运动,甚至包括文化大革命运动都在“茉莉花”一词的连接里形成了一种有价值的系统组合,以至于它正在无形地锻造着一种“强力运动”或“强力革命”。

22年前发生的六•四运动虽然到今天为止也算是世界上一次规模盛大的政治运动,但是,我们中国人对之的研究和认识却很肤浅,人们就此写出的书籍和文章虽然有如汗牛充栋,可是,言之有物的却寥寥无几。于是,这和六•四后中国社会一蹶不振的情况恰恰互为表里。

众所周知,六•四是由两段性质不同的政治行为组成的:一是大学生群体以死的绝食;二是北京市民拼死的抵抗和反抗。是这样两样不同的群体政治行为造成了“六•四精神”。可是,在过去2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民运人士对六•四的研究和分析是不成系统的。在通常情况下,没有人否定上述两样东西的价值,但是,在更多的场合里,此两种行为的意义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六•四运动中的大学生群体是 “革命精神”的“卸载者”,他们不相信“人民群众的革命”能够改变中国,相反,他们认为那种革命的结果是“专制”和“独裁”,所以,参与大学生运动的那一代人,非但没有把运动自觉地建立在“革命”的基础上,反而是在“不要革命”的明确动机的支配下来组织运动的。平心而论,这既是运动其所以能够成功发动的一个要件,同时也是导致运动失败首要因素。

具体地说,在邓小平统治时期,“革命”已经失去了毛泽东时代的“合法性”,实事上已经变成为“非法事物”(和“文化大革命”捆绑在一起)。所以,学生运动其所以能够如此广泛地动员学生参与,其中一个原因也在于它是“非革命”的。也就说,大学生的主流意识是把运动当成如美国社会里的正常的民主运动来搞(这和广场出现美国国旗的情形有着奥妙的联系),没有赋予它一个“革命”的目的。运动的参与者没有“颠覆政府”,“夺取政权”的任何意念,仅仅是一次在秩序范围内大学生的一次集体诉求啊!

于此一致的是,在一个“非革命的时代”,中国人民对于眼前发生的学生运动也没有报以“革命”的期望,只是在长达近50多天的观望中,当人民看到中国当权派竟然以正规作战部队来对付手无寸铁的学生们时,出于一时的义愤,他们才打抱不平的出手相助。于是,一直被压抑、被卸载了的中国人民革命精神才在无人组织的情况下突然爆发。也就是说,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内,“不革命”的人被迫着走上了“革命”的路,出现了北京市民和坦克、装甲车肉搏的伟大场面。同古今中外的许多事情一样,伟大时间里的伟大事件往往都是来去匆匆,待不及人们反省时,它们已经变化成为失去了血肉的历史陈迹了。六•四也是这样。

我提醒大家注意,如果不是今天的茉莉花革命之风兴起,如果谁在2010年说六•四是一场革命运动,我想会招来无数棒喝的,可是,就经这一阵茉莉花革命风的一吹,今天有谁不认为它是一场革命呢?我不想翻老账,如果要翻的话,在六•四研究领域的那些“权威人士”的看法中,六•四时期的大学生行为不都是犯了“过分”的错误了吗?“见坏就上”,固然不错,可是“见好没有收”就大错而特错了。

1989年的六•四运动本来就是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历史“链条”上的一坏,可是呢?在六•四运动的当日,它却发生了“人为”的“掉链”行为,似乎要在中国另起炉灶,开辟一个单独的“新纪元”。实事上,这样的企图没有实现的任何可能,可是呢?坚持如此行为的人却是一帮子有文化的知识分子,所以,在许多人的眼里,他们无论如何都是领导潮流的人。于是,下述情况就变得易于理解:在中国舍过“革命”一途,寻找中国未来之出路是完全有指望的。

如果说“理论”——这东西往往是知识分子的一种本钱的话,那么,在有关中国社会要不要革命的问题上,不是“知识分子”的人的发言权就不多了。可喜的是,2月份,一场在中东最先刮起的茉莉花革命之风在吹进中国后,轻而易举地改变了上述状况。中国需要一场革命——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了。长期以来,理论上纠缠不清的问题,被茉莉花的一阵风给吹明白了。

结论是:在一个存在着革命因素的国家里,革命是迟迟早早都要发生的,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当茉莉花在变成了中国民主的脸谱时,辛亥革命100年和六•四运动22周年就被它“连接”在一起了,于是,在我们中国人面前出现了一种不需要理论即可以直观的事物。换句话说,以往在我们中国,合法的政治运动和革命之间的矛盾在“连接链”的作用下竟然一下子给消除了。人的精神顿时被“解放”了!

就此而言,我说茉莉花革命现在其所以被人们的肉眼观察不到,原因是在它人们的“深处”潜移默化的工作着,它要改变的是人“深处”的东西。因此,它是一种无形的革命和看不见的革命。如果说这个现象和历史上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与大起大落的六•四运动有着一种“深层次”的联系的话,那么,它就不是“没有”,而是正在“酝酿”着。
2011年5月12日 《民主论坛》上载






[欢呼中国茉莉花革命 chinajasminerevolution.blogspot.c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