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地開花 中國政府難辦“茉莉花”

发布: 2011-3-25  | 发布者: 文子 |

大事件記者王凱/“這件事誰認真誰失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王軍濤在評析“中國茉莉花行動”時對《大事件》說,活動參與者原本就沒有推翻中國政權的目的,只是想捉弄政府一下。“所以這件事讓統治者很難辦,因為一旦去鎮壓,參與者就心生反感,結果可能造成更大的反彈,或更有興趣跟你玩下去。”

行動優勢:無中心訴求

中國茉莉花行動”的公告指出,行動分為三個階段,初期在全國微笑散步,中期為各人手持茉莉花作記認,後期是時機成熟的集體聚會、相互送花、談論政治。公告認為,這樣的行動貴在持續,散步和微笑的力量遠遠超過無數的聲明和抗議。

王軍濤表示,如果行動持續下去,肯定能達到集體聚會的階段。行動目前所在的初期階段,目的在積累人氣,雖然統治者在前期用重拳,但當統治者慢慢發現沒什麼大不了後,會降低控制力,讓民間有一個新的空間往前走。

中國現在是遍地乾柴,茉莉花的行動有點像火星,就如同毛澤東說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乾柴遍佈時,獨缺的就是火星。”王軍濤說。

王軍濤比較頭兩次的“中國茉莉花行動”,認為第二次參與者的熱情比第一次要大。“就我所知,剛開始有90%的人都不知道茉莉花行動,這些人天天想給政府找點麻煩都不知道,但這些人年齡都偏大,對網路不很敏感,加上一開始是217日發出的呼籲,20日就上街,使得第一次的參與人數肯定不多,可能更多是看熱鬧的。但第二次現場佈了重兵,看熱鬧的不去了,還繼續在那的人多數是真正要參與的。”

不過,王軍濤強調,“中國茉莉花行動”算不上是革命,行動並不提出任何政治訴求,實際上就是在創造一種氛圍,減輕人們的恐懼心理與群眾參與的心理障礙、增加統治者強力控制的成本與無效性,同時訓練統治者的心理承受力,對他們進行和平理性的教育。

互動是需要互相學習的,我認為茉莉花早期的發動者是想堅持和平非暴力,讓茉莉花飛,避免讓子彈飛,不讓中國出現像中東國家那樣夾帶暴力的轉型。”因此,王軍濤認為,這種無中心訴求的模式,是“中國茉莉花行動”的優勢。

遍地開花的行動

據傳中國高層在“中國茉莉花行動”的消息傳出後,立刻定下幾個基調,包括認定這場行動是由海外勢力所煽動。對此,王軍濤笑稱:“有一個政府官員問我這個問題,我說:我煽動你會聽嗎?而且這種手法嚇不到年輕人,反而把年輕人都氣到我這來了,因為政府一講海外,他們發現海外有個王軍濤。”

王軍濤從網上發現,如今參與“中國茉莉花行動”的年輕人越來越多。“我的推特在一夜之間增加了150個人,都是年輕人。他們開始跟我討論中國的問題,而且在一天到晚聽官方言論和諸如《杜拉拉升職記》的故事後,突然聽到憂國憂民的聲音,會覺得特別吸引人。所以政府給我們做廣告,也好。”

中國茉莉花行動”也受到海外人士的支持,更有紐約組織宣佈成立“中國茉莉花民主運動全國總指揮部”,期望運動能“有綱領、有組織、有策略、有計畫和有目標”地進行。王軍濤認為,“中國茉莉花行動”是一個遍地開花的運動,不需要做得像傳統政治運動一樣,行動最大的力量在於無目的,能夠迅速傳染社會情緒,並且抓不住、鎮壓不了。“所以領導中心也是設不了的,頂多是中心之一。行動最後發展成每個人都可以說想說的話、做想做的事,讓發展更有彈性、更多層次,這樣挺好的。”

王軍濤指出,在“中國茉莉花行動”展開之際,已經看出中國領導的一些變化。溫家寶在2010年曾多次提政改,更強調“違背人民的意志,最終只會是死路一條。”溫家寶的言論雖受到多人支持,但也引來不少批評聲浪。“溫家寶在227日出來與海內外網友對話,我覺得他其實就是在與茉莉花行動者對話,前一段時間他密集講政改被批評後,不太出來了,現在我覺得他說話又比較氣粗了。”

王軍濤表示,雖然從中國國家制度與政治角力來看,要推動改革很難,“共產黨高層醞釀政改10年、20年,但對這種主動、建設性但不確定後果的事一般都能拖就拖,可是這些人都有智慧,知道這件事不能不做。現在我希望他們從茉莉花行動得到一個啟事:很多事情不能再拖,否則只會讓社會付出更大成本、後果也會更加不確定。”



北京第一次集會人群圍成的環形。(資料圖片)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