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濤:“茉莉花行動”是都市青年造反模式

发布: 2011-3-23 17:18 | 发布者: 文子 |

大事件記者王凱/“這件事誰認真誰失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王軍濤在評析“中國茉莉花行動”時對《大事件》說,活動參與者原本就沒有推翻中國政權的目的,只是想捉弄政府一下。“所以這件事讓統治者很難辦,因為一旦去鎮壓,參與者就心生反感,結果可能造成更大的反彈,或更有興趣跟你玩下去。”


王軍濤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畢業,為前北京《經濟學週報》副主編,六四事件後被判刑13年,1994年以“保外就醫”名義被送往美國,2006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200610月擔任紐西蘭坎特伯雷大學當代中國文宣與思想工作研究計畫博士後研究員。

一場“好玩”的行動

中國茉莉花行動”是一場以年輕人為主體的運動。王軍濤對《大事件》分析,50後和60後的人一般都對這場行動抱遲疑和觀望態度,這些人不是擔心會付出代價,就是認為不可能成功,但85年後出生的人無所懼怕,有不滿就發洩出來 ,他們精力旺盛、心態陽光,這些人認為參與“茉莉花行動”就跟打一場球無異,對行動也是抱著玩一玩的心態,因此參與熱情高。

王軍濤表示,許多“中國茉莉花行動”的參與者和發起人都是80後、90後,他們參與活動不代表有很強的政治訴求,這些人只是想表達自己的不安與想要變革的情緒,因此目前從這批年輕人身上,還看不出他們未來在政治上有多大的可能性。但這批年輕人釋放出的壓力到達一定程度後,會致使社會其他力量站出來。

王軍濤進一步解釋,“中國茉莉花行動”是一個都市青年造反模式,這種模式歷來均為了表達一種社會情緒,這份情緒表達出來後,等於給了社會成熟力量一股壓力,同時打開一個機會空間,讓成熟的力量接手接下來的事。

蘇東國家的轉型也是如此,最先出去的是大學生,空間打開後,還是由歲數比較大的成熟力量去與政府談判、互動,決定國家的命運。原先的大學生只有極少數人後來從事政治。”王軍濤說。

從這點看來,1989年天安門事件後冒出頭的學生領袖,王軍濤認為事後加諸在他們身上的批評並不公平。“89年學生領袖比較特殊的地方在於,軍隊鎮壓後,西方世界普遍把學生領袖看成真正的政治領袖,當這些人表現出率真個性時,反倒被成熟的人批評為不負責任,所以最後給學生領袖的批評並不公道,因為他們本來就沒有想做政治領袖。”

年輕人抱持“玩一玩”的心態參與“中國茉莉花行動”,使得中國政府難以接招。王軍濤指出:“網友的調侃很好玩,他們說:這件事誰認真誰失敗,政府一認真,政府就失敗,參與者太認真,遭到打擊,他們就失敗,所以從行動到現在,我覺得政府是失敗者,因為政府大動作,覺得好像控制了局勢,但參與者本來就沒想推翻你,他們是一種帶有社會情緒與正義感的耍鬧心態,心中沒惡意,只是想捉弄你、增加你的成本,結果你被耍了。”

所以我覺得茉莉花行動會一直持續下去,因為參與者的反抗方式和心態,政府根本抓不住,對這些年輕人來說,人權議題他們沒興趣,他們感興趣的與政治沒關。”王軍濤舉例,2006年北京政府出台“一犬化”政策,一家一戶只能養一隻狗,警察開始大力滅狗,這項決議引發千人示威,呼籲尊重生命、保護狗權,由於沒有政治訴求,警方也沒輒。

所以‘茉莉花行動’讓統治者很難辦,政府想鎮壓的東西在這場行動中找不到。而一旦去鎮壓,參與者就心生反感,結果可能造成更大的反彈,或更有興趣跟政府玩下去。”王軍濤說。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王軍濤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