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革命与东欧后共产主义革命的异同

作者:雅尼克    文章来源:法广    点时间:2011/3/16

自突尼斯“茉莉花革命”启动至今,尽管突尼斯、埃及专制政权已告倒台,整个中东地区已被卷入民主变革巨浪,但是,西方舆论仍然莫衷一是,究竟是用革命还是用暴动来界定这一大变局?同时,由于利比亚局势的严重,利比亚危机可否称为革命也成为疑问。


如果将革命界定为旧秩序的断裂和旧制度的突变的话,突尼斯茉莉花革命以及埃及革命均属于不折不扣的革命。鉴于茉莉花革命在利比亚遇到卡扎菲当局的军事镇压,利比亚茉莉花革命业已转变为内战。可以将利比亚局势界定为革命引起战争,而其所提出的问题是:战争的结果是革命最终取得胜利还是战争扑灭革命?无论利比亚局势如何演变,利比亚强人卡扎菲的镇压行动打破了突尼斯茉莉花革命非暴力记录,将暴力引入网络时代的民主革命。

革命与暴力的关系

从世界革命史的大框架下考察,革命与暴力的关系十分复杂。世界近代史上的英美革命、法国革命均带有暴力的色彩。以俄国十月革命与中国共产党革命为代表的共产主义革命则更是充斥着暴力和流血。但是,总体上看,东欧后共产主义革命具有民主、非暴力、多元的特征,同暴力并没有必然联系。

上述三大特征同以茉莉花革命为代表的阿拉伯革命是相吻合的。突尼斯专制政权的崩溃同柏林墙倒塌而引发的共产主义制度之崩溃虽有文化区域之差异,但却异曲同工,均是现代公民对普世价值之追求的共同归属。不过,尽管整体上看,东欧后共产主义革命以及本世纪初发生于乌克兰、格鲁吉亚等国的颜色革命同北非茉莉花革命一样具有非暴力性质,但并非没有例外。1989年罗马尼亚强人齐奥塞斯库强力镇压反对共产主义统治的示威民众,后共产主义革命于是染上了暴力色彩。同样道理,今天的利比亚强人卡扎菲动用军队甚至飞机轰炸抗议民众,不仅使利比亚茉莉花革命陷入暴力,更使和平革命转化为战争。

阿拉伯革命与东欧革命的不同

今天阿拉伯世界的民主革命同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东欧后共产主义革命也存在着重要区别。大致看来,其间区别主要不在于革命的性质、对象上,而是存在于革命的时代背景、动员手段上。

一是茉莉花革命的突发性。这一突发性不仅表现在世界舆论在革命爆发前全无觉察,也表现在革命爆发之后的无所措手足,法国与美国对突尼斯及埃及事变的反应均是有力的证据。相对于当年东欧的变革,尽管也有突兀之感,但却少有认识论上的成见。东欧剧变发生前后很少有人怀疑东欧国家民主变革的大前景。

二是茉莉花革命的地缘政治大环境。中东地区是全球地缘政治的核心地区,埃及又是中东地区西方战略的柱石。为了地缘战略的利益,西方可以政治现实主义之名牺牲或者无视中东民众的民主诉求。西方在中东问题上的暧昧性使得阿拉伯民众必须更多依赖自己的力量,加重了中东地区建立民主之路的艰难。而在这种条件下的中东民主革命能够启动并获得成功更彰显了民主价值之非凡力量。

三是茉莉花革命的世俗性和社会性。这里的世俗性和社会性,一方面是指阿拉伯革命各国民众所表现出的超越宗教追求世俗民主的诉求,另一方面是指各国革命动员与参与的社会广度。大量青年人、教育程度较高的中产阶级,城市与乡村贫民、失业者等社会地位不同而又贫富悬殊的各个阶层的广泛参与是革命能够取得实质进展的基础条件之一。这一社会动员的广泛性也是影响军队介入与否的决定性条件之一。

1 条评论:

  1. 想照搬中东地区的革命模式在中国进行革命是不可行的。
    第一,不存在突发性。在2月20的时候,如果有一波带动广大市民的革命的话,说不定革命就成了。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想要突发性的革命,就不要想了。
    第二,地缘政治大环境。利比亚的革命是参照了隔壁埃及和突尼斯的成功先例,以为自己不流血也能完成革命。但是现在革命成了内战。中共的电视台只放利比亚的的革命引发了内战,死了多少人,中国政府救回了多少同胞。但是对于为什么会引发革命,要么不讲,要么是一笔带过。总之是给人这么一个印象:谁想要革命,就是放弃了现在的安逸生活,把自己和周围的同胞送到地狱去。相当于说,利比亚给中国民众一个活生生的革命失败例子。
    三是革命的群众基础。中国民众追求如同美国般的两党执政,自由民主的普世价值,这是肯定的。但是,追求一个公民追求社会政治体制的改革只会有两种极端的人群:一是生活窘困,社会不改革将会导致其无法生活的人;二是衣食无忧,想要追求个人社会价值体现的高端人群。对于第一种人群,中共很清楚,给钱就能搞定。对于第二种人,都是太子党、奸商。改革将直接导致其人身安全,势必畏首畏尾,难成大事。即使是有部分正直的,孤木难以成舟。
    所以,以目前的形式,中国的革命时期尚未成气候。我劝各位稍安勿躁,静待机会,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