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百年前的这场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的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
按照一般人的想法,这个革命会很艰巨、很复杂,因为它是一场大的变革。在一个拥有1000多万平方公里的超级大国里,推翻绵延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哪里会那么容易,那么简单!康有为曾吓唬革命党,如果要革命,就要准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牺牲几十万甚至是上百万颗脑袋。但是辛亥革命很奇怪,武昌起义,革命党人打出第一枪,是1911年10月10日,到南京临时政府,也就是中华民国成立,是1912年1月1日,这个时间是两个多月,就将君主专制制度推翻了。如果从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算起,到革命成功,到中华民国成立,也就是17年光景。所以说辛亥革命的特点之一,胜利很迅速。
另一个特点,代价很小。辛亥革命不仅时间短,而且代价很小。武昌起义因为清军南下,革命党人保卫汉阳,打仗比较厉害,死了一些人。在湖北省之外,有9个省是靠武装起义打下来的,像湖南、陕西、江西、云南等,另有5个省是和平独立。9个武装起义的省,也没有死几个人,湖南省起义一共才打死4个人:巡防营统领黄忠浩、长沙知县沈瀛,一个姓王的营级军官,一个姓申的秘书处长(总文牍)。有的省根本就没有打死一个人。所以说辛亥革命代价很小,并没有造成社会大破坏,并没有出现大量流血牺牲的情况。
为什么辛亥革命胜利得那么快?就在于清朝政府拒绝改革,已经人心丧尽。满洲贵族本来是东北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没有什么合法性,进入中原之后,又残酷实行镇压政策,就更加没有合法性。鸦片战争之后,清朝政府丧权辱国,靠对外卖国、妥协来求得苟安,那么它的合法性就几乎是扫地殆尽。再加上它拒绝改革、拒绝对君主专制制度做任何实质性的改革,更没有任何合法性、合理性可言,这是辛亥革命为什么胜利那么快、为什么很迅速的原因,就是因为清朝政府的顽固、反动。
这里我要讲一个小故事。
1911年12月孙中山从欧洲回到中国,到了香港,那时广州已经独立,广东都督是孙中山的亲密助手胡汉民。胡汉民劝孙中山不要到上海去,劝其留在广东练兵。那时清朝政府已经将军政大权交给了袁世凯,胡汉民向孙中山说,对付袁世凯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用武力跟他斗争。我们将兵练好之后一起北伐。孙中山就向胡汉民说,你这个主意不行,我一定要到上海去、到中国的中部去,不仅我要去,而且你胡汉民也要跟我去。你们大家都不信任袁世凯,觉得袁世凯这个家伙阴险狡猾,不知道将来会干什么坏事,这是对的,但是我要利用袁世凯,如果将袁世凯利用得比较好的话,那就比用兵强过10倍。袁世凯将来也许会做坏事情,但是当他做坏事情的时候,他的统治基础已经不牢了,所以那个时候我再推翻他一定很容易。结果,孙中山没有留在广州,而是带着胡汉民到了上海,到了当时和清朝政府斗争的前线。
这之后的事情大家都清楚,袁世凯本来带兵进攻武汉三镇,打下了汉口、汉阳,但是他没有带兵过江,去进一步打下当时掌握在革命党人手中的武昌。然后,袁世凯就派出谈判代表唐绍仪,到上海谈判,双方南北议和。同时袁世凯又吓唬清朝政府的隆裕太后,说我们现在跟革命党议和是生路一条,跟革命党作战是死路一条。如果不跟革命党议和,那么将来也会像法国的那些贵族一样,被送上断头台。
袁世凯首先是吓唬,然后骗她,没有钱作为军费,又吓又骗,最后隆裕太后下了狠心,同意和南方议和。袁世凯为什么那么卖命地要劝隆裕太后议和、接受革命党人的条件呢?因为革命党人使用了一条计策,告诉袁世凯,只要帮助革命党劝皇帝退位,将来中华民国大总统就是袁世凯了。这样,袁世凯当然选择让清朝政府退位了。当时南北两方正在谈优待条件,革命党人说清朝皇帝退位,将来还可以在北京的紫禁城里继续当皇帝,颐和园还是爱新觉罗家族的,每年还可以拿多少银子,继续过皇室的生活。在这样的情况下,隆裕太后代替宣统皇帝(当时宣统皇帝只有6岁),接受了议和条件。
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在批判革命党、批判孙中山,认为他们软弱,我想告诉大家,革命党人确实最初是准备打到北京,彻底推翻清朝统治,但是革命党遇到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没钱。要北伐,第一要有几十万的军队,有几十万的军队,那么每天得供给军队吃饭,除了开伙之外还要发工资(关饷),还要许许多多枪,也还需要大量子弹。
上海起义之后,当时南京还在清朝的统治下,当时统治南京的是两个人,一个是满洲贵族铁良,另外一个是后来的辫子军大帅张勋。这两个人就是不投降、不起义,当时江苏的革命党和浙江的革命党组织了江浙联军,从镇江一直打到南京。这支打南京的队伍的钱是向日本的资本家借的,总算给部队买了枪、买了子弹,做了军装,将南京打了下来。想要从长江一带打到北京去,没有大量军费怎么可能。
武昌起义之后,孙中山当时在美国,并没有按照我们大家的想象,立刻从美国回来,到前线去指挥战斗。他首先到英国,然后去了法国,去做两件事情,第一是要求英法两国采取中立政策,不要帮助清朝政府。这一点,英国和法国政府同意了。第二,孙中山希望两国的银行、财团借给革命党人钱。这是孙中山的主要任务,希望从西方列强那儿借到北伐所需要的经费。英国的资本家、法国的资本家会借吗?不会借的。因为战争的胜负未定,资本家何等精明,我将钱借给你,没准你将来打了败仗,我这个钱不就打了水漂?法国的资本家代表就告诉孙中山,要我现在借钱给你是不可能的,等你成立了政府,而且这个政府得到国际承认,那个时候我就将钱借给你了。
孙中山在英国、法国转了一圈,空手而归,一分钱也没有借到。他从香港到上海,一走下轮船,大批的记者围上去了,有记者就问孙中山,请问你这次回国带回了多少钱,孙中山回答很诚实,他说:我告诉你们吧,我可是一分钱都没有,革命依靠的是什么?革命依靠的是精神,我带回来的是革命精神。革命精神当然重要,但是没有一分钱也不行啊,所以孙中山回国之后,他最主要的一件事就是借钱,筹备北伐所必需的经费。还是向西方的财团借。当时政府还没有成立,还没有得到国际的承认,孙中山就想了一个办法,我用企业做抵押,你把钱借给我。孙中山拿出来的第一个抵押品是汉冶萍公司,这是当时中国最大的煤铁联合企业。孙中山要以“中日合办”的名义向日本资本家借钱,日本资本家想,有利可图,同意借。可是一部分革命党人不干了。章太炎就说,我们革命本来就是为了保护国家的利权,革命还没有成功,你就用汉冶萍做抵押品,怎么可以呢?这不是卖国行为吗?孙中山就向章太炎解释,现在南京的周围有十几万部队,这十几万的部队每天要吃饭、每天要发饷,如果开不了伙、发不了军饷的话,军队是会哗变的。孙中山说,我现在就像是一个穷人,面临着两大问题,第一大问题是我肚子里没有东西,饿得很厉害,另外现在是冬天,天气也冷得很厉害,我是又冷又饿。怎么办?说我现在唯一的财产就是身上还有一件可以御寒的棉袄,唯一的办法就是将这个御寒的棉袄脱下来,进行典当,换来一些钱,先填饱肚子。孙中山这样向章太炎解释,没有用,“中日合办”汉冶萍的计划吹了。后来孙中山又想用当时中国最大的轮船公司招商局做抵押,也不行,这回是中国的资本家不干,因为招商局是我的,你凭什么拿去抵押呢?
最后孙中山被逼得实在没有办法了,再向日本人借,条件是将满洲租给日本,日本人借1000万。孙中山表示,有了这1000万,就能打到北京,将共和的坚实基础建立起来。日本人早就对满洲不怀好意,几乎要签字了,但是日本的陆军大臣不干,他说满洲本来就是我们1904年日俄战争中的战利品,本来就应该是日本人掌握的,根本就没有必要用钱去租,所以也吹了。
孙中山是在逼得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接受了议和条件,同意了南北议和。他想:还是采取原来的策略,先让袁世凯上台做民国总统。假定他将来要干坏事的话,再推翻他,到那时推翻他会很容易。南京临时政府最穷的时候,国库里有多少钱呢?胡汉民有一个回忆,南京临时政府最困难的时候国库里只有十块大洋。靠这十块大洋怎么去北伐?怎么打到北京?没有这个可能。不仅打不到北京,靠十块大洋,南京临时政府这个国家机构都没有办法运转。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了两个月,政府机构要运转,屁股下面亏了一大笔钱,最后这笔债是谁给还的?大家可能想象不到,最后是袁世凯还的。袁世凯一当上临时大总统,就向外国借钱,外国资本家看中了袁世凯,就借了。袁世凯从中拿出一部分,作为给南京临时政府还债务使用。
我讲这些是想说明,南京临时政府没有北伐,不是孙中山不想北伐,不是过去我们所讲的所谓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而是因为没有北伐所必需的资金。孙中山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向袁世凯妥协,主要就是由于财政困难,孙中山称这个做法叫“先成一圆满之段落”,就是说,先推翻帝制,将民主共和制度建立起来,其他的事情以后再做。历史证明,孙中山这个选择是正确的。后来袁世凯当了皇帝,但是只当了83天,1917年张勋复辟,只复辟了12天,所以最后的胜利者还是孙中山。
辛亥革命是具有中国特色和20世纪时代特点的革命
通常我们讲辛亥革命,往往和西方对比,认为它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我认为这个看法未必很全面,也未必很准确。辛亥革命和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至少有三点是不同的。
第一,这次革命的目的是要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具有种族斗争的意义。第二,辛亥革命的发生主要是因为中国受到列强的侵略,成为半殖民地,国土面临着被瓜分的危险,中华民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因此这次革命第一个最紧要的任务就是要救亡,而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第三,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反对的敌人,一是专制制度,一是封建贵族,但是当西方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很快就发现背后站着一个新的敌人,这就是早期的工人运动。由于资本主义早期的剥削很残酷,所以工人运动产生了、罢工产生了、共产主义的理论提出来了。辛亥革命发生时,西方已经提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论,第一国际、第二国际已经成立,工人运动已经兴起,因此中国的革命党,特别是孙中山指出,不应该再走西方的道路,要防止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发生的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毛病。
有一件事我们过去不清楚,这些年我们发现了新的资料。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成立同盟会之前,曾经到比利时去了一趟。孙中山去访问当时的第二国际领导人。双方见面后,孙中山表示:第一,我要参加第二国际,第二,孙中山成立的党,要成为第二国际的成员。而且,孙中山表示,我们中国的革命要学习西方革命的优点,克服西方革命所产生的种种弊病。孙中山特别讲到,要让中国的工人阶级避免受剥削的痛苦。这可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还有一件事我们过去也不太知道。1915年中华民国已经成立了,孙中山给第二国际又写了一封信,这封信是用英文写的,现在还保存在第二国际的档案里。他要求第二国际赶快派专家到中国来,“帮助我将中国建成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的共和国。”大家不要忘记,孙中山这封信是写在1915年,那个时候俄国的十月革命还没有发生呢。
孙中山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态度,有8个字:“取那善果、避那恶果”。将好的果实拿过来,恶果要避开,这是孙中山在1905、1906年提出的重要思想。由于当时西方世界的贫富悬殊现象已经很突出了,所以孙中山讲的“避那恶果”,主要就是不要将西方的两极分化、贫富悬殊拿过来。后来孙中山曾经讲过,世界上有两种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力量,一是社会主义,一是资本主义。孙中山说,我要让推动世界发展的这两种进化的力量,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互相为用”。也就是说,资本主义要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要学资本主义。孙中山还讲,我要用外国的资本主义来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孙中山一方面反对资本主义,不愿意中国走资本主义的道路,特别是走西方式的资本主义道路,但是他同时又主张学习资本主义的优点。
在中国,最早提出开放政策的是孙中山,孙中山主张引进外资,引进外国的资本、引进外国的技术、引进外国的人才、引进外国的管理方法。孙中山是近代中国最早提出开放政策的一位先进的思想家。
孙中山还有一个思想,我们过去可能也不太注意。孙中山反对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孙中山有一句话,他说我们对马克思主义要“师其意”,就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而“不用其法”。孙中山说,马克思主义只有在西方世界的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社会才适用,列宁在俄国搞十月革命,开始搞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搞了两年搞不下去了,所以列宁就搞了一个“新经济政策”。所谓“新经济政策”,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允许资本主义的发展。孙中山讲,俄国社会发展程度要比中国高很多,如果俄国这样的社会发展程度都没有资格实行马克思的办法,我们中国怎么有资格呢?于是孙中山提出来,对马克思主义,要“师其意而不用其法”。孙中山很明确地说,在中国应该用什么呢?在中国要用我的民生主义。孙中山还有一句话,他说:我的民生主义就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我们过去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创造性发展,是根据俄国的国情,在俄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理来解决俄国问题的一个创造。如果我们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能够给予比较高的评价的话,我们怎么样来评价孙中山讲的,说“我的民生主义就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呢?至少我们可以看出来,孙中山在从事中国革命的时候,是力图基于中国的特点,同时又希望它的改革方案能够适合于中国的国情,所以我说他是既反对资本主义,同时又不主张全盘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从这个意义来说,我说辛亥革命是具有中国特色,同时又具有20世纪时代色彩的一次革命。
孙中山希望走一条和西方不一样的新道路,当然这条路孙中山没有走完,他过早地去世了。
(周筱赟整理,经杨天石本人审定)
[欢呼中国茉莉花革命 ChinaJasmineRevolution.blogspot.com 编辑与整理]
推荐文章:
收集茉莉花的种子,记录身边发生的事件
在change.org上签名声援艾未未(详细图解)
克服恐惧,走出勇敢的第一步
《茉莉花个人安全手册》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