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我们在“特供”看到了

[人权论坛] 《时代周报》报导了一条由余以为撰写的“拖垮了苏联的‘特供’”的文章,该文指出特供体系打造了苏联庞大的特权阶层,使苏联经济沉痾难起,最后终于导致苏联解体。在此,我想到1990年7月2日,身为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曾任苏共政治局委员、莫斯科市委书记的叶利钦在苏共二十八大公开宣布退出苏共的时候,所发表的演讲时说,大意是:通过特供政策,苏维埃布尔什维克的高级领导们,早就过上了共产主义生活。而广大的人民群众,则长期生活在物质困乏,生活艰难的处境中。

余以为在报导中指出,斯大林模式主要是政府全盘控制生产环节,而在分配环节则分为两部份:一部份是特供体系,一部份是普通商店。特供商店商品丰富,价格与国际接轨,普通商店不仅价格高,而且长期物资短缺,有钱买不到东西。

在苏共的特供体系下,特权与职务挂钩。为维护干部队伍的稳定,领导干部终身制,干部通常只升不降,升到国家领导人的行列,便终身任职不用退休,特供系统不仅按级别照顾领导干部,而且扩大到他们的家属,形成庞大的特权阶层。该政策严重阻挡了年轻干部的晋升通道。

为了调动年轻干部的积极性,苏联政府不得不增设机构以增加领导岗位,到上世纪70年代末,苏共中央直属的部级机构达20个之多,其中大部份与政府机构重叠。

虽然苏联的生产效率较二战前有一定的提高,因为庞大的特供体系占用了苏联的经济增长的大部份成果,所以苏联的国民生活水平改善缓慢。

特供系统稳定了干部队伍,但是特供机制对经济增长毫无贡献,而且负担越来越重,等到戈尔巴乔夫接手的时候,苏联经济已是沉痾难起。虽然戈尔巴乔夫试图通过经济改革,但由于在特供这一政治、经济混合的体制下,根本动摇不了这一庞大特权阶层,适逢国际石油价格下跌,发钞失控,以致通货膨胀愈演愈烈。这才不得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以舒缓社会压力。

然而当触及到政治体制改革后,苏联共党也就因为包括特供在内的种种丑恶的真相被大量揭露出来,而不得不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苏联的历史,让我们看到,当局所为为了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身,实际上是为了享受特权而奋斗。因为,只有到了特权阶层,通过“特供”这一社会主义超级特色,就可以过上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生活。既然自己过上了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生活,什么关心人民疾苦,什么为人民所想所谋,就自然变得不急迫了。整个社会机制围绕的核心,就很自然的出现在各人如何进入特权阶层的谋划中。

无独有偶,2011年5月11日,《南方周末》报导了一篇“中国‘特供’食品供应商不完全名单”文章。文中详尽列举了很多特供食品,这些包括了人们常吃的各种蔬菜、水果,而且还包括了鱼、鸡、鸭、蛋、大米等各种肉食、主食食品;特供不仅是北京仅有,其他各地的政府机关部门都有自己的特供基地。

文中还列举了一个南方周末记者从房山区有关部门证实的实例。2007年8月27日,北京市政务门户网站“首都之窗”发表的一篇题为《副区长王忠海就特供农产品情况进行调研》文章提及,“设施草莓、波龙堡葡萄酒、白灵菇、‘卓辰’排酸牛羊肉、宏利肉鸭、长阳葡萄等一批农产品被国家机关选为特供产品。”

这些基地的一个共同特点是: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无公害污染、无化学污染,水质、大气、土壤的质量均达到国家规定的优级标准。提供的食品是“四保”,即“保安全、保质量、保及时、保秘密”。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特供因为全面学习前苏联而自然形成。但是,苏联因此出现的问题,殷鉴不远,我们当政者要深思呀。
在今天地沟油、毒奶粉、毒大米等食品成为最大社会问题的时候,“特供”两个字显得特别刺眼,也特别刺伤享受不到特供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心!


相关文章:

收集茉莉花的种子,记录身边发生的事件

纪念六四22周年,在社交网站上将生日改为6月4日,坐等普天有良知的人一起过生日!

在change.org上签名声援艾未未(详细图解)

克服恐惧,走出勇敢的第一步



[欢呼中国茉莉花革命 chinajasminerevolution.blogspot.com]

2 条评论:

  1. 鬼扯啊!!斯大林的苏联都已经解体多少年了,我们哪里是延续他们的模式!!要是延续他们的模式,我们现在的经济估计就和朝鲜差不多!!经济发展本来就是长期性,哪能你两三年就看到效果的。博主真是短见了!

    回复删除
  2. 文章说的句句事实。

    回复删除